您的位置:首页 >专题专栏>清廉学校建设>清廉文化>详细内容

清廉文化

激起历史典籍的现代回响

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:2024-05-29 10:22:05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读扎希的《执一不二:〈吕氏春秋〉的诗笔记》,总有读钱春绮先生《浮士德》译本的感觉,《浮士德》虽然有很多译本,其中也不乏名家,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钱老译的,它的文字明白晓畅,读来毫无滞涩之感,带着如大河奔流般的浩荡气势,穿越在历史和现实交织的回廊中。

  扎希用现代诗的形式译注《吕氏春秋》,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,以语体诗歌译屈赋、《诗经》并不鲜见,而以语体诗歌译先秦散文,则少见。在持续了三年的写作过程中,扎希的两个初心没有变过,一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,坚持逐字逐句译,力求自己的译注与原意扣合无间。扎希将“译”“注”并行,使两者可以相得益彰。译得好,文义贯通,得作者“用心”,可以深入人心。注释好,读后能增广学识。在《执一不二:〈吕氏春秋〉的诗笔记》中,扎希以一丝不苟的态度,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,针对疑难字词语句、重点人物、引文典故,以及需要特别说明的背景、观点等进行注释,文字表达简洁扼要,文辞通顺畅达。二是用现代诗的方式去表达,这也是在“信”“达”基础上,求“雅”的一种自觉。最精粹的文字是诗,最有意味的文字也应该是诗。扎希有一个愿望,用最简洁,也最富有节奏感的文字把《吕氏春秋》的现代版呈现出来,或许这也是他长期读诗、写诗形成的一种审美偏好。写着写着,扎希常常能够感觉到,《吕氏春秋》有一种内在的韵味,韵其实就是律,扎希尽量按照韵律组织文字,捕捉不可言说的“内美”。

  《吕氏春秋》不像其他先秦典籍那样有很多译注本,尽管司马迁在《史记》里将它的重要性与《周易》《春秋》《离骚》等并列。不可否认的是《吕氏春秋》不仅是那个时代的思想结晶,它所保留的科教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也很丰富,同时,它也堪称先秦时期最考究的文字之一。当年,吕不韦曾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,“一字千金”典故就出于此。对这样一份我们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,后人理应给予充分的重视。

  《吕氏春秋》是扎希近二十年来,读得最勤的一本书,每每读它,他常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。“它里头所讲述的东西,渗透着中华民族内在的思想根脉,这也是促使我将这部典籍用现代诗的形式进行转化的原因”。《吕氏春秋》作为中华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,其阐述的很多思想我们都并不陌生。联想到霍金的一个说法,他在接受记者采访,回想他一生中遇到过的特别感动的事情,他的答案是“遥远的相似性”,借用这个说法,讨论典籍译注的价值,可以说今译的魅力在于一种古汉语经由译者笔下的转译,在现代读者中激起相似的情感和文化记忆。但如果更进一步理解“遥远的相似性”,就不光是从情感层面的考虑,停留在“诗意的、很朦胧的映照关系”上,我们也许可以把视野放宽,在历史和现实的呼应中,检视它的意义和价值。

  扎希是学哲学出身,对研究“众人之事”的政治学常有独到的体悟。因此,他的关注点自然也和一般的读者不同,这也决定了他不惜花费大量的业余时间去完成这项工作。《吕氏春秋》是一部编排有序、体系严谨、结构完整的著作,它之所以能岿然独立于浩瀚的典籍之林,是与它能熔铸百家、妙成一体密不可分的!而《吕氏春秋》里表现出的哲学思想、政治思想,这些内容对扎希来说,像是发现了一个新“矿藏”。《吕氏春秋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,其中不乏治国、教化、止伐、久安、平天下的策略。因此,它也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政治学的一个发端,对我们接续历史文脉、学术源流都有教益。如果我们在正视《吕氏春秋》时代局限性的同时,发掘、展现一部2000多年前先秦典籍的现代意义,它的当代价值就会进一步凸显出来!

 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,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。中华文明何其博大,总让人思接千载、心驰神往,“两创”要落到实处,自然要从一件件事情做起,而扎希用诗笔记的形式译注《吕氏春秋》,自然不失为一种文化自觉,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自信之基、力量之源!(陆绍阳,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)


终审:清廉柳职专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