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专题专栏>清廉学校建设>先进典型>详细内容

先进典型

二十大代表风采|郑志明:从普通钳工到“大国工匠”

来源:广西日报 发布时间:2022-10-18 10:12:28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    “他们开心,我就非常开心。”站在前轴点焊专机前,看着工人轻松自如地操控设备,优质零部件前轴有序下线,整齐排列在货架上,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郑志明笑着说。

 

  自从用了郑志明研制的设备,车间工人不用再扛着50多公斤的点焊钳来干活,“现在干活轻松了很多,上一个班下来腰酸背痛的事少了很多。”员工们非常感谢郑“老”师傅。

 

  今年45岁的郑志明,年纪并不老,之所以被同事们称为“老师傅”,主要是因为他的技术水平超过了很多资历老的师傅。勤学好问、勇挑重担、技术水平高的“老师傅”,是大家对他的一致评价。

 

  进厂之初,郑志明从钳工学徒干起,每天最早到车间,最后一个下班。由于虚心好学、刻苦钻研,他的技能在日积月累中变得炉火纯青,成为集车、刨、焊、铣等技能于一身的全能型专家、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,并练就了手工锉削平面可将零件尺寸控制在0.003毫米以内、手工画线钻孔位置误差能控制在0.05毫米以内的绝活,达到同工种全国一流水平。

 

  “作为一名党员,我希望为国家的工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郑志明说,这是他的心愿,也是他前进的不竭动力。

 

  2007年,广西汽车集团生产的大批汽车后桥总成在装车时出现噪音大等问题。郑志明临危受命,接下这块“硬骨头”后,凭着丰富的现场经验和精湛的技术,通过反复模拟试验,找到了问题所在,设计制造出减速器噪音检测设备,成功将减速器噪音由3%降低至0.007%以下。看到这,德国专家也情不自禁地对郑志明竖起了大拇指。2014年,以郑志明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成立。

 

  时代在快速变革,新的技术更是日新月异。在对工艺及设备进行改造过程中,郑志明发现公司花大价钱买回来的不少进口设备虽然“高大上”,但在实用性上还是差了一截。

 

  “我们能不能自己来设计制造这些‘洋设备’?”当这个大胆的念头在脑海里浮现后,郑志明瞄准新技术前沿,从机器人编程、控制技术学起,再到机器人设计制造,经过苦学探索,他硬是啃下了《机器人编程》等十几本书,成为自动化技术方面的“土专家”。

 

  在郑志明的带动下,这支近80人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团队,分工合作、埋头苦干,终于将设备成功研制出来。该设备投入使用后,性能达到了进口设备的同等水平。“郑师傅造的设备就是比公司采购的好使,还省时省力。”一线员工在操作这些设备后赞不绝口。

 

  20多年以来,郑志明带领团队自主研制完成工艺装备933项,交付使用工艺、工程装备1812台套,参与设计制造的涂装、焊接、装配等各类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10多条,为企业直接创造经济效益8150.45万元,减少生产一线的操作岗位314个,每年节约人工成本1570万元。

 

  独木不成林,一花不是春。郑志明不仅自己本领强,还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使命。他悉心教授徒弟,毫无保留地把“独门秘籍”传给他们,每年还免费授课200多课时,先后带出高级技工、高级技师、公司特聘专家等9人。他的徒弟及工作室成员在市级以上技能大赛中屡屡获奖,有90人获得技能大赛名次,其中32人次获得省部级技能大赛名次,11人次获得国家级技能大赛名次。

 

  “大师的招数总是层出不穷。我们不但能领略到他高超的技能,也被他敢于攻坚克难、善于自主创新的精神和干劲深深地感染着。跟着他学习,很过瘾。”徒弟们说。

 

 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复工复产急需大量口罩。“口罩不足怎么办?”郑志明冲在前面,立即加入口罩设备研发团队。为尽快研发出口罩生产设备,他和同事每天工作近16个小时,通宵更是常态。一个多月后,广西汽车集团首条全自动化口罩生产线正式投产,日产量达到20万个以上,有效缓解了广西口罩紧缺难题。

 

  口罩生产设备干出了名,郑志明受邀到百色工业园区对多家口罩生产厂家进行技术指导,还带领团队为大众汽车自动变速器(天津)有限公司设计了一条全自动口罩生产线。

 

  2021年4月,公司要做一款热销电动车的电动后桥,装配线、加工线都由郑志明团队做设计匹配。每台设备有成百上千个零件,每个零件都要用3D技术一个一个画,再把它们组合成3D设备、拆解成一张张零件图,并在零件图上标注每个零件的加工尺寸、工艺、用料、表面做到什么程度等,程序繁琐复杂,郑志明带着团队仅用了两个月时间,就完成了这项庞大的工程,设计匹配的生产线产能最高达到每月5万台。

 

  作为一名产业技术工人,郑志明扎根生产一线,践行着“追求卓越,精益求精”的工匠精神,用实际行动展现了“干在实处,冲在前头”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员的风采。


终审:清廉柳职专题